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夺回我们的牛羊》沃渣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2日 10:02  来源:莲开有声     点击数:


《夺回我们的牛羊

沃渣

木刻版画 1945年

尺寸 12.3cm×19.3cm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沃渣(1905年—1973年),别名程庆福,浙江衢县人,擅长版画。1926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叛徒出卖,在杭州被捕,监押4年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32年再到上海新华艺专复学,并参加研究木刻艺术的“野风会”。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底,沃渣与江丰等人成立“铁马版画会”,并为史沫特莱女士的《中国呼声》杂志做美术设计和插画。1937年抗战爆发后,沃渣奔赴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主任。1939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主任。1943年,沃渣重返延安,任创作组组长。1945年为党的“七大”召开而创作的《向“七大”献礼》大型木刻悬挂于七大会场,后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46年任东北画报社创作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荣宝斋经理等职。代表作有《旱年》《水灾》《五谷丰登》《夺回我们的牛羊》等。

值得一提的是,沃渣先生是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位红色版画家。他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描绘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为被侮辱与受损害者呐喊抗争。他创作的《水灾》《恐怖》《中国的妇女》《垦荒者》《耕田》等作品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赞扬和鼓励。据沃渣生前回忆,鲁迅先生曾赠《柯勒惠支版画选集》给他,并鼓励他要善于刻画人物,不要像有些木刻,只是张着嘴巴,举着拳头而缺乏内在的感情。1936年10月,鲁迅先生与世长辞,沃渣为先生描绘遗容,作为最后的留念。

沃渣先生

《夺回我们的牛羊》又名《把牲口夺回来》,创作于1945年,这幅作品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英勇神奇的八路军帮助乡亲们从敌人手中夺回被抢走的牛羊的一个激烈的场景。作品整体造型厚重,刀法细密,画面浓重强烈。画家将画面的不同内容通过三角刀在木面撕开的白线,将空间分开,并以大小不同的团块面积来凸显主次结构关系。全画既有紧张浓厚的战斗气氛,又把战斗场面安排的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远景中的手榴弹在受夹击的敌群中炸开了花,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近景描绘了一大群被夺回的牛羊,正朝着观者的方向移动。画家在画面右侧运用剪影似的外轮廓线,刻画了两位站在大车上的八路军战士的背面形象,突出了八路军的神勇和果敢。从整体上看,作者观察对象十分细腻,造型动态夸张赋有感染力。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和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作品通过反扫荡中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战斗场面的生动描绘,揭示出人民军队保护人民利益的本质特征。由于画家对这样的战斗生活有过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才能刻画得如此真实感人。

《夺回我们的牛羊》局部


《夺回我们的牛羊》局部

百团大战后,华北日军开始强化“治安”措施,在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从1941年开始,先后推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进行了9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面对日本侵略者使用的最先进而又最野蛮的战争手段,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根据地军民始终没有畏缩、没有屈服,用自己的决心、勇气与智慧,用巨大的牺牲和代价,粉碎了日军数十次万人以上规模的扫荡,拖住了近半数的侵华日军兵力,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根据回忆文献资料(李彦林《机智神勇话“欧团”》),在日军东出“扫荡”必经的咽喉之地——太行山上的左权县粟城乡柏管寺村,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成功的“反扫荡”斗争。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特务团(朱德警卫团)长期在此附近驻扎,因团长是欧致富,所以左权县的老百姓都管特务团叫“欧团”。日军在“扫荡”中抢来200多只山羊,晚上圈养在左权县城内,白天由一个汉奸押着牧羊人将羊赶到县城东门外的枯河滩放牧。得悉情报后欧团四大队决定从狼嘴夺羊。冬日的一天下午,由老套鞋和小喇叭装扮成一对夫妇模样,赶着一头毛驴大模大样地在向左权县城方向的大路上走去,他们二人腰里别着手枪,篮筐里装着拉出环的手榴弹。在靠近羊群后,老套鞋假装问话控制了看押牧羊人的汉奸,将一枚手榴弹装在汉奸的衣兜里,他摆弄着手榴弹拉线厉声命令汉奸让牧羊人将羊群赶往蛤蟆滩方向,小喇叭跟在牧羊人身后使劲催促羊群快走。县城东门炮楼上的伪军看着渐行渐远的羊群心生疑窦,在大声叫喊未果的情况下几个伪军跑下来追赶射击。这时四大队埋伏在黄家会村外山岭上的20多个战士,向县城方向打了一阵排子枪,敌人以为八路军大队人马在城郊接应,加上天色已晚,怕吃大亏,只好放弃追赶。民兵早已等在王家庄村附近接应,这200 多只羊就这样被四大队和民兵连赶带抬抢回来。次日经柏峪村送到了后方。

这样的战斗在抗日根据地时常发生,沃渣先生也是根据身边的真实故事创作了这幅作品。通过画面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当年日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八路军和根据地百姓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争历程。通过“反扫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志,生动说明党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一袭长袍、手执礼帽的青年沃渣先生


沃渣先生版画作品《游击队》 1938年

沃渣先生的一系列版画作品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告诉我们艺术来源于人民,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人民。通过作品,我们除了欣赏艺术之美,还找回了历史记忆,接受了一次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2019级史论系硕士生高非,任课教师沈宝莲。

沃渣先生版画作品《饿死也不被汉奸收买》 1937年


沃渣先生版画作品《全民一致的力量》 1937年


沃渣先生版画作品《反战同胞》 1938年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