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一画一课 第二六八期 发时代之先声 存历史之正气——致敬延安鲁艺美术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7日 11:25  来源:莲开有声     点击数:

 

引言

1938年4月10日,一所以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命名的艺术学院在延安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艺术院校。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延安鲁艺美术系的师生遵循着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方向,致力于探索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新范式。从第一八一期开始,“一画一课”特别推出“延安鲁艺美术家”专辑,介绍前辈艺术家在延安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打动人心的不朽之作。让我们透过这一张张散发着历史温度的作品,重温红色美术的源头,感悟一代革命艺术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使命担当,彰显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和延安文艺的永恒魅力。

《支前》

苏光

黑白木刻 1945年

尺寸不详

苏光(1918—1999),山西省洪洞人,原名张树森。出身贫苦家庭,自幼对民间年画发生兴趣,时常观赏临摹。1938年参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编印《长城》画刊,同年3月入党。1940年冬到达延安,就读于鲁艺美术系,为第四届学员。毕业之后到安塞兵工厂深入生活,兼文化教员。后在延安中央总卫生处负责卫生宣传工作,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宣传画、美术年历和木刻作品,并获陕甘宁边区乙等模范工作者。抗战胜利后,从延安回到晋绥边区,任《晋绥日报》美术编辑、《晋绥人民画报》副主编兼报社秘书。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许多揭露美蒋反动派的漫画作品,其中作品《哀鸣》《灾星图》被收于《中国漫画史》。解放前夕随部队挺进西南,任重庆《新华日报》社编辑、《西南画报社》社长。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社,任美术组副组长、文艺部副主任。1957年,调山西省文联工作,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文革后复职,兼任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1991年,山西省政府授予其“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木刻作品主要有《种痘》《男耕女织图》《翻砂》《秋收》《拜年》《喂牛》等,作品曾分别收入《新中国版画选》《解放区木刻》集中。1997年举办苏光书画展。出版有《观瀑图——苏光漫画选集》《苏光画集》。

苏光先生

木刻作品《支前》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筹集物资运往前线,支援抗战的场景。画面由三个主要人物和两头毛驴构成。其中最前端的农民右肩上挑着一副沉甸甸的,装满物资的担子,腰间别着烟斗,头戴白色手帕,正笑着转过身去,向身旁的一位八路军战士问路。这位身背背包和步枪的八路军战士,回转过身体面朝农民,交谈中用手指向前方。二人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民一兵,相互交谈的形象和肢体动作十分生动传神。在二人的身后还有一位身背包裹、负重赶路的农民。他们身旁的两头毛驴也同样载满了支前物资,其中一头黑色的毛驴低着头,抬起蹄子正在卖力的前行。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争取尽早地为前线作战的战士们送去供给。兵民一家亲的浓浓情意洋溢在整个画面。

在这幅作品中,黑与白的分配大胆而明确,使得画面主次分明,给观者一种响亮明快的感受。主要人物集中在第一眼看到的白色部分,交代了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黑色部分则是第二层级,添加了诸多细节信息,使画面更加完整而丰富。从刀法上来看,人物轮廓线完整,衣褶、竹编筐和绳子等细节的刻画准确到位。整幅画面造型准确,细腻严谨,既有张力,又十分耐看。

这幅作品在表达“支前”这一主题时,没有选择宏大的、热闹的场景,而是选取了支前路上一个十分朴实、平淡的场景和一瞬。然而正是这份平淡与朴实反而更加强烈的反应出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拥戴之情。画面整体充盈着舒适祥和的氛围。虽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但画家所描绘的这一刻,每个人物的表情轻松而愉悦,让观者感受到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把拥军支前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1939 年12月,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关于拥护和扩大八路军的决议》,号召全区人民掀起拥护八路军的热潮等。之后,为了深入普遍开展拥军运动,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和《关于拥军运动月指示》,确定1943年1月25日至2月25日为边区拥军运动月,以此为契机,政府和群众纷纷以各种形式对军人及抗属进行慰劳。这次大规模的拥军运动与部队同时开展的拥政爱民活动相结合,成为我国“双拥运动”的起源。

在双拥运动中,政府动员组织群众,直接支援前线。

一是通过动员群众以捐献钱粮物、保障军队供给的方式支援前线。经过长期的内战,民生早已疲惫不堪,但是一提到军队的需要,边区民众都毫不犹豫的积极响应。边区人民节衣缩食,积极生产,尽最大努力,保证抗战的物质供给。在每年的救国公粮征集中,基本上都超过了预定的数目,即使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救国公粮也一点都也从没落下。比如,在抗战最困难的1941年,为了渡过难关,边区政府发行了500万元的抗日救国公债,全部超额完成。而在前方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边区民众更是积极募集粮钱,支援前方。如1943年的六七月间,国民党军队准备进攻边区,边区群众就自发组织起来积极支援八路军,为部队送茶送菜,赶制鞋袜衣物,炒干粮,帮助和慰问准备进行自卫斗争的将士们。

二是通过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方式支援前线。边区各县所有的运输牲口都参加了运输队,随时调用。据资料记载:“新正马栏全区组织了9个运输队,54头牲口”,“有一次,某团从张村驿开走,请区政府帮助他们动员牲口,区府一夜动员120多头,鞍架齐全,集合在团部门口。同宜耀四区,当环境紧张时,7月6日一晚动员了 200 头骡子帮助军队运输”。此外,群众还组织担架队,帮助军队运送伤员和物资。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直接支援前线、慰劳驻军和伤病员等拥军支前活动加强了边区军民的紧密团结,巩固了边区抗日根据地,为边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及抗战胜利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苏光木刻《摘棉花》1945年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中国之所能够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场人民战争,它用胜利的事实,雄辩地说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木刻作品《支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从延安鲁艺毕业的苏光先生在抗战胜利前一直工作在陕甘宁边区,他是这一时期支前活动的亲历者,也正因为如此,他刻画的《支前》才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打动人心。苏光先生一生心系人民,为推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019级设计学院硕士生丁淑瑶,任课教师沈宝莲。

苏光 木刻《男耕女织》1945年

苏光木刻《割草》1945年

苏光木刻《捉俘虏》1946年

苏光木刻《喂牛》1948年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