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到前线去》 胡一川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3日 08:49  来源:莲开有声     点击数:

《到前线去

胡一川

木刻版画 1932年

尺寸 20.5cm×27cm

胡一川(1910-2000年)福建永定人。中国革命美术中重要的领导者、教育家、活动家和艺术家。儿时在印度尼西亚读书,1925年回国,1926年就读于厦门集美中学。1929年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在校期间曾与同学组织“一八艺社”,参加鲁迅先生领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因参加工人运动坐牢3年。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担任鲁艺美术系教师和木刻研究会主任。1938年12月担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深入太行山根据地进行抗战宣传和服务。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美院教授、广州美院院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代表作品有木刻《饥民》《失业工人》《到前线去》,油画《开镣》《红军长征走过的偏桥》等。1991年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胡一川先生

木刻作品《到前线去》典型而生动地反映了30年代初左翼美术青年在救亡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无论是构图,还是造型和刀法,都充分地表现出画家简洁流畅、粗犷朴厚的艺术特色和个性风格。整体来看,作品的重心在于画面右侧的青年,只见他神情坚毅,一手握着一根旗杆,一手用力地向前挥舞着,仿佛在呼唤后面的同伴跟上。在画面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响应呼号者的一群人,他们的面部表情虽然不是画家雕刻的重点,但从他们大张着的嘴巴来看,个个亦是群情激愤的样子。画面融合了北方剪纸和民间年画的独特神韵,使得画面的线条看起来并不复杂,甚至有些随意,而这些随意的空白,便组成了一个个表情鲜明的面孔。右上角的亮与左下角的暗处形成鲜明对比,省略了不重要的细节后,突出了主题人物的轮廓。画面充满了粗犷的气息,造型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给人一种大胆、果断和强烈、深刻的印象。画面中的人物没有任何的美化,画面的内容也没有任何的含蓄和隐喻,只是一味的浓烈激昂,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画中的青年,并没有任何英雄人物的身份,但是在画面整体塑造的氛围中,他是力量最强的那个人。看到这幅画面,我们仿佛就身处在人声鼎沸的巷道,前方就是敌人,而我们,就要到前方去。

《到前线去》局部

《到前线去》局部

胡一川先生的画,如果有声音,那一定是一支吹响进行曲的号角,号召和鼓舞着人们为着民族的安危而勇敢前进。著名爱国诗人艾青曾为他写了一首诗,题为《给胡一川》,里面写道:“你用钢刀刻木刻,我用钢笔写诗篇……”胡一川先生的钢刀,既是木刻钢刀,又是革命钢刀,它是民族解放和生存斗争的武器。虽然当时胡一川先生并没有身临战斗的第一线,但是这幅作品无疑已参与了伟大的民族斗争,又在民族斗争中得到了充实与提高。

1932年,胡一川先生来到上海,成为《工人画报》的编辑,这张版画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也正是在上海,胡一川接触到了革命阵营中的伙伴,真正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情况和工人阶级的作用。为了追求美术创作的新方向和新出路,他在1932年选择加入了共青团。在30年代初,左翼青年以上海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救亡的左翼文化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界人士,比如被成为左翼文化运动伟大旗手的鲁迅先生。而胡一川先生也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胡一川始终把木刻艺术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他的艺术生涯同时也是革命生涯。作为左翼青年的胡一川先生,在这副画中充分展现了他对于左翼文化运动的期待和热忱,图中挥拳呐喊的青年可以说是胡一川先生本人的自画像,而作为标题的“到前线去”也可以说是画家心中最深沉的呐喊。正如他后来所言:“现在国难的危机,更加严重了,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大众,是再不能缄默了,凡是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都在怒吼着,反抗着,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希望艺人们都抓牢这些社会现实的特质,用木刻的特殊方法表现出来,想法把它传播到大众中间去,使他们看见这些有力的艺术作品,马上感觉是旧时代的照妖镜和新时代的指路牌,来完成中国木刻的复兴运动。”抛弃“为艺术而艺术”,走出艺术的象牙塔,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艺术家的时代选择。他的这种愿望终于在数年后实现了,在卢沟桥事变后,他辗转来到了革命的中心,延安。在那里他参与了军事训练,与朱德司令打了篮球,甚至多次在战场前线的枪林弹雨中画速写。他还创造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他创作的年画曾被群众一抢而空,真正做到了到群众中去。在延安的岁月中,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也开启了他艺术人生中的新篇章。

胡一川版画作品《饥民》 1930年

胡一川版画作品《胜利归来》 1944年

艺术是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而艺术之所以具有这些魅力正是因为艺术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胡一川先生的作品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结,表现了当时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愿望和期盼。

当今的艺术作品多有浮于表面,远离现实的缺点,因此我们也应该向老一辈的艺术家学习他们的作品中扎实、深刻的一面,运用到新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来。只有这样的优秀作品才可以在群众的心里扎根,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艺术作品。

2019级国画书法专业硕士王一诺,任课教师沈宝莲。

胡一川油画作品《开镣》 1950年

胡一川油画作品《前夜》 1961年

胡一川油画作品《挖地道》 1974年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