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英雄颂》是由画家杨之光先生于1999年创作完成的国画作品,尺寸为145cm×210cm。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杨之光(1930-2016),又名焘甫,广东揭西人。1949年入广州艺专及南中美院,1950年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学习,1950年夏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等职。代表作有《毛泽东主办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浴日图》《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等。著作有《中国画人物画法》《杨之光画集》《杨之光书法集》《杨之光诗选》等。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杨之光先生)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河流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洪水。沿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威胁。“长江告急、松花江告急、珠江告急…”。党中央高度重视,打响了一场抗洪抢险的人民战争。解放军战士、武警战士纷纷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解放军和武警投入抗洪的兵力日最高峰达到27.85万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打赢了抗洪抢险的人民战争。中国画《九八英雄颂》就是画家杨之光创作的以1998年抗洪救灾英雄人物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1998年抗洪中的解放军战士)
杨之光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运用了他20年研究的“没骨法”。“没骨法”是一种中国画术语,即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分山水没骨和花鸟没骨两种。这种画法打破了前代习用的“勾花点叶”法,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接挥抒,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风格。将没骨画法应用到新时期历史事件和英雄群像刻画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从远处看,画面最显眼的就是红色的救生衣。解放军战士穿着救生衣,抓着绳子,面部严肃紧张,体现出誓死与洪水斗争到底的精神。 从近处看,一人没有穿军装,穿着黄色的马褂,猜测可能是一个群众,与解放军战士一起与洪水斗争。画面背景呈现米黄色,主体部分用了鲜明的红色、墨绿色,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让人一眼就注意到中心的人物。画面在洪水上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在右下角着重加强了笔触,描绘出洪水翻腾的感觉,给人一种水流湍急的感觉。放大画面,我们就能发现所有人的手非常红,从侧面烘托出军民拼命拉着绳子,用身体组成一堵牢不可破的“拦水墙”,拦挡洪水的袭击。
(1998年抗洪中的解放军战士)
杨之光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又借鉴西方优秀绘画技法,融合传统与现代,对中国传统绘画大胆改革,使中国传统绘画走向新高度。著名美术评论家皮道坚认为,杨之光对水墨画“文化根性”的回归具有历史意义,“他雄辩地展示了中华文化向异域文化学习的精神,以及吸收和消化的能力,而这种学习、吸收、消化的能力正是新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保证。”
杨之光曾说,“创作此画还有就是主要出自一种责任感”。他不顾古稀之年、不惜“大病一场”,创作出《九八英雄颂》。画面中的人线条干脆,流畅,一气呵成,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每个人的表情都表现出誓死与洪水作斗争的精神,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和军民一起去与洪水作斗争的决心。
这幅作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战斗精神。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抢险”精神,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在危难时刻全体军民迸发出的坚强和勇气、力量和自信,成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2017级史论系本科生王田智慧,任课教师谢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