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要闻 >> 正文

《美术》杂志刊发院长朱尽晖署名文章: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5日 13:30  来源:     点击数:

编者按:2024年10月15日,值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美术》杂志特别策划《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巡礼》专题,学院院长朱尽晖应《美术》杂志邀请,发表署名文章《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文章探讨新时代文艺思想的发展及其对美术创作的引领作用,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细致梳理与宏观把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性”的源泉、表现形式、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讨论,将中国美术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发展链接,将美术表达与社会现实相融,为助力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持续繁荣发展贡献西美力量。全文内容如下:


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朱尽晖

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往往被视为纯粹的审美活动,以美学追求为主。然而,当面对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时,美术必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当今,中国美术已不再仅局限于美学追求,而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美术工作者将目光转向人民,将美术作为关注社会民生、国家发展的有效的社会工具。美术工作者的使命发生转变,从个人追求到历史担当,从美学哲思到社会责任,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艺术理念,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美术作品,在世界艺术舞台彰显中国精神,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召唤,也是美术与时代的共鸣。

一、当美术成为社会之镜:美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新时代以来,一方面,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对美术的审美需求也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面对发展机遇,中国美术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之作为指导理论研探与创作实践的根本路线。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明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美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艺术创新,加强人才建设,推动美术事业发展——《讲话》的内容与精神,对中国美术的引领是全方位的。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美术的主旋律;加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美术的根基;坚持与时代同行是中国美术的必然趋势。

回首新时代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美术的蓬勃发展,共同经历了理论研探与实践创作的探索与突破。美术工作者关注时代变迁和民族未来,将美术创作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用美术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时代,用真情实感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探索新思想、新观念的美术表达方式,提升美术本体的价值与意义;不断超越美术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用一生之功,努力创作具有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现代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讲好中国故事,讲述伟大时代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作品。

艺术的表达要有时代痕迹。美术,从来都不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象牙塔”。纵观人类历史,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与人民、国家、民族息息相关,成为时代的缩影和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多元等因素交织,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包括国际局势、社会民生、环保问题、文化冲突等,都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也触动美术工作者的内心。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审美 追求,而是超越审美,关注民生,展望未来,用作品记录时代、浸润心灵、引领思考、激发行动。他们意识到,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美术本体,更在于唤醒人的意识,引发人的思考,推动社会进步,用美术的力量照亮时代,照亮未来。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背后包含深刻的社会需求。这种转变不仅是美术形式的革新,更是美术工作者肩负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回应。

在这种背景下,有志之士将视角对准人民,描绘普通劳动者、展现平凡大众,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不再囿于画室,他们融入生活,与民众互动,将美术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与此同时,美术工作者们不断超越艺术的精湛、艺术的担当、艺术的风格、艺术的创新,跨越学科壁垒,与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合作,共同探索中国未来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美术的介入、关怀、预见与引领,内蕴人民之魂,绵延家国之根,闪耀时代之光。美术的价值更加重要,社会影响更加深远。

二、“人民性”: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根基

在新时代,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为美术事业注入了新活力。而“人民性”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蕴含民众关怀、社会关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和情感体验;同时通过美术作品,传递普通百姓的心声愿望,具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在新时代赋予中国美术更深刻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取向。

(一)“人民性”的源泉:现实生活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方向。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把“人民”作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归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10年来,中国美术更加注重从人民中汲取创作灵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成就,创作出一大批饱含人民情怀、反映时代主题、具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沃土。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精神”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昂扬进取、奋发有为,是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宝贵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石鲁的《转战陕北》,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叶浅予的《北平解放》等作品,以史诗的视角讲述中华文明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鼓舞精神,催人奋进, 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美术事业产生深远影响。而后,唐勇力的《新中国的诞生》,何红舟、黄发祥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李成民的《开国大典 ·人民万岁》,李福来、晏阳等的《淮海战役》等作品,为记录民族辉煌、重建民族崛起的视觉审美记忆构建宏大意象,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追求,其思想内涵、气象格局都具有新时代的鲜明特征。

人民是美术发展的目标,中国美术最终就是要服务于人民。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不断从生活中发现“人民故事”,用艺术语言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家国情怀、自信自强、梦想追求、生活点滴…… 用真心感受人民的精神,用真情创作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动人心弦的美术作品。陈治、武欣的《儿女情长》,李节平的《小夫妻》,李智华的《老广东,小生活》,柳青的《成果》等,表现了当下经济社会人民的奋斗精神、生活智慧和精神风貌。通过普通中国人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展现自信、自强、可爱、可敬 的中国人形象。

人民是美术作品的审美主体和最终评价者。只有符合人民的审美需求,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发挥美术作品的社会效益。美术家们背负强烈的使命感,不局限于刻画领袖伟人、英雄楷模,纷纷将目光转向平凡百姓特别是普通劳动者,将融入血脉的人民情怀映于纸上。李玉旺的《使命》,白展望的《壹玖肆玖》,李晓林的《开采光明的人》,曹丹的《阳光下的大桥浇铸工》,张玉惠的《织情叙意》,焦兴涛的《烈焰青春》等,刻画人民英雄和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与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性,激发观者的想象和思考。

中国美术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更重要的是让人民成为美术的主体,让美术作品成为人民的真实写照。新时代的中国美术作品,进一步聚焦人民生活,关注时代主题,张见、齐鸣等人的《助梦》,孔国桥、鲁利锋等人的《沸腾的中国》,王奋英的《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 反映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电商网络、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丰富多元的主题性美术作品,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滋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人民性”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作为美术工作者表达思想、情感、观念的工具,其多样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彰显“人民性”的重要体现。10年来,中国美术工作者深入基层、贴近人民,不限于传统架上美术和美学框架,他们积极探索多样艺术语言,展现多彩时代风貌,有效地将“人民性”融入创作。

当代社会,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科技、信息化等元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术工作者将这些元素融入创作,不断贴近人民生活、获得人民的肯定和热爱。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满足人民多元的审美需求。一方面,是传统美术的现代演绎——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们并没有抛弃传统美术形式,而是将它与现代审美结合,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是新兴美术形式的崛起——如综合材料、装置美术、影像美术、网络美术等,在当代美术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新兴美术形式,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不同维度表达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四校联合公益设计项目《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通过低碳减排的绿色设计服务人民,运用中华文化传统和地缘自然资源,为人民打造“最美乡村”。

多样化的艺术语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中国美术的表达形式,也更有效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美术作品的“人民性”。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展现人民的生活状态。例如,影像美术可以记录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装置美术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转化为美术作品,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新时代美术的发展趋势是跨界融合,美术工作者们更需要打破门类界限,对不同形式作出融合性的探索。例如,一些美术工作者将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融入美术,创作出颇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美术作品。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巨幅《画卷》, 向全世界展示出一个开放、自信、从容的现代中国,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美学精髓。2022年2月4日,北京第 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惊艳的美学视觉效果,又一次让中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些“美术力量”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真正诠释了“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路径。

(三)“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弘扬真、善、美

真、善、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民性”精神内核的体现,是美术工作者创作的价值追求。10年来,美术工作者强化社会责任感,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服务,用美术作品传播正能量,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真是真实、真诚、真情。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需要坚持真实地反映生活,用真情实感创作具有真实性、真诚性的优秀美术作品。“人民性”强调美术创作源于生活,扎根人民,这就要求美术作品必须反映人民的真实情态,用艺术语言记录打动人心的真实瞬间,要真实地传达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善是善良、仁爱、正义。美术工作者要以善为本,用作品传递仁爱、正义,引导人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人民性”强调美术创作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需要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象,引导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例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 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美是美德、美感、美学。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需要以美为追求,用作品传递美感,展现美德,倡导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引领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人民性”强调美术创作要具有审美价值,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美术工作者就要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滋养,让人民在美术中感受美好,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新时代中国美术作品的价值取向,开启全球视野下中国美术自主发展道路的探索,体现出真、善、美的时代特征,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果,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例如,刘文西作为“艺术为人民”的一面旗帜,六十余载的创作生涯始终坚守“心中有人民”,描绘中国人民淳朴善良、昂扬雄阔的精神气象。他历时13年潜心创作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全景式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人民的精神面貌,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对人民的敬意与关怀,不仅展现人民生活的变化,也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为中国美术史注入一股浓浓的人民气息。李象群的雕塑作品,饱含对家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其创作的矗立在中央党校礼堂前广场的毛泽东全身塑像《我们的老校长》, 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彰显领袖伟人的气概,展现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体现新时代中国美术作品的“人民性”。可以说,刘文西、李象群分别代表现当代中国美术不同时期的美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不仅鲜明地体现出美术工作者对人民的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艺术语言创新的执着,为更多人解读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性”提供了宝贵参考。此外还有孙震声的《回信》,许海刚的《亮宝节上的人们》等众多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中国文化魅力的优秀美术作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创作,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卓越的美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人民性”的参与度:广泛的社会影响

美术作品的“人民性”不仅要求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更需要美术工作者积极构建一种与人民互动、参与、影响、共鸣的美术生态,将美术融入社会,让美术成为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10年来,中国美术界在《讲话》的引领和推动下,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还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高超艺术素养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为中国美术与美育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美术的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美术产业创新发展,美术市场持续扩大,助推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

人民的参与度是美术生态的活力源泉,是作品“人民性”的直接体现,是构建更具生机活力的美术生态的关键。美术要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需要人民的参与;要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人民的传播。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社会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美术作品本身的质量上,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将美术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激发人民在美术上的参与感。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人民大会堂、工人体育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新中国北京 十大建筑”,庄严雄伟、壮丽典雅,无论设计还是创作都广泛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智慧,改变了旧北京城以故宫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呈现出新生的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风貌。新时代的中国设计,更是充分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例如张烈、孔翠婷的《“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导向。

美术作品只有走进大众生活,才能真正发挥社会影响力,体现“人民性”。新时代中国美术要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探索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传统美术传播的局限性。一则,利用互联网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美术,参与美术;二则,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美术作品移动传播,方便人们随时随地欣赏美术;三则,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美术作品的推广宣传;四则,通过举办美术展览、美术讲座、美术交流、美术表演、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让观众参与美术创作,感受美术的魅力,扩大美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五则,通过公益项目和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将美术与社会责任结合,用美术的力量传播正能量,发挥更大社会价值;六则,加强美术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美术,热爱美术,为美术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社会基础;七则,开放美术机构,让美术走进大众生活。总之,要广开思路,为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动、展示作品的平台,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美术生态。

近年来,许多美术工作者将目光投向农村进行创作,不仅获得了美术界的认可,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同时,一些美术工作者将作品融入公共空间,增添城市美术气息,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人民性”的内容、意蕴与表现维度,都得到很好的彰显,更推动美术这一精神食粮,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人民性”:中国美术国际传播的关键

新时代的中国美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将中国美术作品推向世界,实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又要积极融入世界文化浪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人民性”作为中国美术的根基,在新时代焕发的新活力,也成为推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强大动力。10年来,“为人民服务”和“为时代画像”的重要导向,不仅为中国美术的实 践创作指明道路,也为中国美术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新时代的中国美术,通过展现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更好地向世界彰显中国特色、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增强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文化基因,是中国美术的灵魂所在,是新时代中国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只有讲述人民故事、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展现人民精 神的美术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华民族的魅力,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可和喜爱。其实现的核心,在于将“人民性”与“国际传播”紧密结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美术创作,以更加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新时代中国美术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离不开“人民性”。“人民性”不仅指中国人民,还包括全世界人民,是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驱动力。新时代中国美术作品,不仅要反映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承担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只有将美术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精神风貌,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传递人类共通的思想情感,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感受中国人民的情感,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接受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美术的国际话语体系。

为了更好地以“人民性”推动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则,塑造中国美术的国际形象。让中国美术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创作具有人民情怀、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科技含量、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二则,加强美术创作的国际视野。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美术理念和美术形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中国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相结合,推动中国美术融入世界美术浪潮,提升 美术作品的国际传播力。三则,加强美术作品的推广工作,举办国际性美术展览、文化活动、研讨会、美术节等,加强与国际美术机构的合作,鼓励美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进行美术作品的线上推广宣传,制作多语种美术作品介绍,扩大中国美术的受众范围,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传播,让中国美术作品走进世界,走向更多的人。

结语

10年砥砺,初心不改。薪火相传,美美与共。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是文化强国的先锋号,是人民美好福祉的描绘者与塑造者。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如何深化人民表达,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特色,包括如何用美的语言开拓更广阔的时代视野,用美的力量延绵温润更多的心灵,这是每个美术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其中,“人民性”作为中国美术的根基,是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 是指引未来发展的灯塔。中国美术的未来之路,在于将美学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将美术表达与社会现实相融,以“人民性”为核心,以“国际化”为目标,将民族文化融入创作,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中国,让世界见证中国美术的磅礴力量和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邢书磊 / 编发:问帼倩 / 资料来源:美术杂志)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