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1924·广州》
赵建成
中国画 2009年
尺寸 310 cm×685cm
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赵建成,1949年生于山东青岛,七十年代师从朱乃正、崔乃正先生学习绘画,八十年代曾受教于王子武先生、周思聪先生,专攻中国画人物画。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创作部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作品连续在五届全国美展获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国家机构及个人收藏。代表作有《铺路石》《厚土》《金秋》《孔繁森》《沂蒙娃》《西部放歌—灵光》《先贤录》系列《国共合作1924·广州》等。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从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面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与镇压,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中共三大会址—广东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
而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过去一直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并极力争取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却使他越来越失望。这种困境使他意识到,过去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依靠军阀势力的方式是靠不住的。与帝国主义的态度相反,苏联政府并不因为孙中山遭到失败而改变对他的支持。因此,孙中山下决心采取联俄政策,他说:“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惟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联。”同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了他有力的支持,这也使得他转向联合共产党的政策。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其中共产党人24人。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三民主义同三大政策结合起来,这就使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上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成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了国共两党为之奋斗的共同纲领。同时,大会在组织上,同意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从而使它成为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国民党“一大”旧址
国民党“一大”会场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此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革命运动有了初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组织下,工农运动得到蓬勃的发展,从而为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国共合作·1924·广州》,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主题,塑造了以孙中山、李大钊为主的60多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画面中,作者并没有采取以往的历史画惯用的情节性叙述的方式,而是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选择以合影的方式来安排整个画面。画面中包括了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国、共双方的所有代表,他们呈一字型排开,画面由前到后,错落有致,虚实恰当,无论是前排着重刻画的人物,还是后面虚化的人物,结构都被刻画得十分分明,面部表情坚毅凝重,布局严整而又富有变换,主次分明。作者以浑厚、坚实的形体塑造,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纪念碑式的雕塑感。
《国共合作1924·广州》局部
作品的笔墨设计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征。作者选择了灰色度和大量留白,让观者在犹如烟云似隐似现的往昔岁月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在线的运用上,作者匠心独运,在线的长短、粗细、曲折变化的同时,在形体结构中仍存有线的意识。整个画面的布局则充分发挥了留白的作用,虚实巧妙转换,线与块面融为一体,墨与色相互辉映。作品对人物造型的精准把握、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深层表达,以及对中国传统水墨的娴熟运用,使整个画面既客观再现历史,又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主题。在这里,情节性叙述和人物的“角色扮演”不再是支撑画面的主导因素,历史的细节也被隐去,而符号化的形式倾向和象征性的寓意特征得到强化,整个画面呈现的是统摄于民族大义之下的坚毅而凝重的历史表情,一个担当大义的群体肖像,浓烈的历史情绪和民族情感藉此弥漫画面,静穆而神圣。
《国共合作1924·广州》局部
《国共合作1924·广州》局部
整幅作品的立意定格在“和”这个字眼上。这个“和”最深厚的意义是对时代的担当。因为这种担当,才能使两党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挽救国家危亡的共同理想,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一切,源于那个时代被革命先行者们铭刻于心的民族大义,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最深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