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创作于1974年,是李可染同类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亦是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5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1927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后,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韶山》是李可染同类题材中尺幅最大的一幅,是变“写生”为“意构”,化“写境”为“造境”的典范。《韶山》所表现的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具体环境,同时也是一副主题性很强的绘画作品,这就要求画家既要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写实,同时又要在较为有限的材料内选取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进行描写。
具体来看这幅作品,画家把主席旧居安置于画面中间偏左处,以葱茏树木环抱之,并以暖色调处理旧居。房屋位置的设定和冷暖色彩的对比施用,使主席旧居区别于画面其余景物而显得更加醒目,令观者不自觉的将注视的焦点集中于此,从视觉上突出了主席旧居的中心地位。旧居周围则画数组手举鲜艳红旗,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的人们,他们或排队行进,或合影留念,或席地而坐交流感悟心得,或依山而行品味此行所获。
《韶山图》中的人物约有百余位之多,画家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使之井然有序,简洁不冗乱,整个画面不仅没有丁点动乱中的浮躁和喧嚣,反而体现出一种自然、人文两种景观水乳交融的和谐之美。它们并不只是客观世界中物象的机械摹写,而是画家山水画中“表情”元素的重要构成因子,是为突出作品崇高肃穆的主题意境而苦心经营的一种“意匠”手段。
2017级美术史论硕士彭慧敏,任课教师沈宝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