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一画一课 第二六五期 发时代之先声 存历史之正气——致敬延安鲁艺美术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4日 09:01  来源:莲开有声     点击数:

引言

1938年4月10日,一所以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命名的艺术学院在延安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艺术院校。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延安鲁艺美术系的师生遵循着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方向,致力于探索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新范式。从第一八一期开始,“一画一课”特别推出“延安鲁艺美术家”专辑,介绍前辈艺术家在延安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打动人心的不朽之作。让我们透过这一张张散发着历史温度的作品,重温红色美术的源头,感悟一代革命艺术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使命担当,彰显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和延安文艺的永恒魅力。

《赵占魁同志像》

安林

黑白木刻 1942年

尺寸:7.7×6cm

安林(1916—2010)原名林蔚文,福建厦门人。早年侨居越南西贡,1932年回国。193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1937年毕业。1938到武汉,曾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开办木刻学习班,举办全国木刻展。同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部美工,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39年春来到第二战区陕西宜川,协助组建民族革命艺术学校,并在美术系任教。同年冬入延安,成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第三期学员,后在美术工场任创作室研究员。1945年9月到东北,任《东北画报》的美术编辑、战地记者。1949年底,调入北京,在《人民画报》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单位工作。1951年曾参加赴朝鲜的中外记者团。1958年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任教至离休。代表作有《战利品》《保卫大武汉》《上山》《思乡》《赵占魁同志像》等。其中,年画《毛主席阅兵》1950年获全国年画甲等奖,并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展。油画《南泥湾大生产》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

安林先生

《赵占魁同志像》是安林先生描绘工业模范赵占魁的一副黑白木刻版画,刊登于《解放日报》1943年9月14日第四版。安林先生在谈到给赵占魁画像的事情时回忆到:“劳动模范赵占魁,不仅是工人中的生产英雄,而且是当时我们边区闻名的铸造冶炼“专家”。我在翻砂车间找到了他,他满头大汗,正在浇铸自造的手榴弹壳,粗大有力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抬杠,灼热的铁流把他的脸膛映得通红,滚滚汗珠沿着下巴、顺着颈窝、如细流一般湿透了他的前襟。……他一直忙着停不下来,我画了几张速写,好不容易才等他歇息的空儿,为他画了一张头像。回到鲁艺我就连夜把这位淳朴的劳动模范的头像刻制成木刻,送到《解放日报》社去。”

在这幅木刻作品中,画家主要以头像形式刻画,画面饱满,人物形象突出。画面中赵占魁同志面容略显苍老,颧骨很高,脸上布满皱纹,脸部皱纹像树皮一样粗糙,显现出一副饱经沧桑的状态。他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坚定有力。笔直的鼻梁显露出倔强的性格,嘴巴张开,神情严肃且专注。在表现手法上,早期木刻版画往往画面明暗关系明显,利用“留黑”手法对木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水印的特征,让大面积的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品中人物脸上刻画纹理清晰,线条流畅严谨,分布整齐而有骨骼节奏感。每一刀的刻画都尽显张力,尤其是纵横在额头的几处深笔刻画,沧桑有力,把赵占魁同志的威严又坚定不移的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赵占魁同志

赵占魁(1896—1973),山西定襄人。自幼家贫,12岁就给人当雇工、做苦力,17岁学铁匠,先在太原铜圆厂当学徒,后到同蒲铁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当火炉工。1938年春,赵占魁流落西安,适逢中国共产党在泾阳县安吴堡创办的西北青救会训练班职工大队在西安招收有志抗战的工人学员,赵占魁进入青训班学习。7月,他随职工大队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职工队学习。赵占魁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并于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春,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抗大缺少工具,赵占魁提出开炉灶自己打。他召集几个工人,垒起三个炉子,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打出200把镢头和300把锄头。随后,边区政府为发展生产,创办了农具工厂。赵占魁在农具厂翻砂股当化铁工人。化铁是一项既艰苦又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夏天,赵占魁身穿棉衣站在上千度的熔炉旁,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但他从没有叫过一声苦,也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额外要求。在一次炼铜时,铅锅突然破裂,上千度的铜水泼溅在赵占魁的右脚上,脚面立刻被烧成焦黑一片。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和延安各单位的同志到中央医院看望他,让他安心治病,可是他没等脚伤痊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还把各单位送的慰问金全部捐给了前线战士。

为了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赵占魁潜心钻研,解决难题。刚开始炼铁,1斤焦炭只能化1斤铁,经过他反复试验,可以化到2斤半,成品的损耗率由过去60%减少到25%。他当翻砂股股长后,看到用30%的焦炭面翻出的犁铧表面不光滑,便改用30%的石炭面,翻出的犁铧面不仅光滑好用,还降低了成本。工厂化铜的罐子,是用坩土自制的,最初一个罐子只能化两到三次铜,经过他的几次改进,可化到6次,使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赵占魁关心集体、关心同志,在他的心中“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唯独没有自己。他把节约的钱交给合作社兴办集体福利,借给附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他帮助别人诚心实意,从不计较名利,受到大家爱戴。1939年,赵占魁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树为模范工人,1941年当选为边区参议会候补议员。

《赵占魁雕像》田跃民

1942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10月12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全边区工人学习赵占魁勤苦劳作、始终如一的精神,开展建立新的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内容的“赵占魁运动”。《解放日报》等报刊曾多次介绍他的事迹,文艺工作者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快板、戏剧等到处演出,赵占魁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家喻户晓的人物。据安林先生回忆:“记得有一次,报社要刊用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赵占魁的像,鲁艺院部决定派我去画。”还特地让他骑马去画,这在当时可是首长的待遇呢,足见这项任务的重要和急迫了。

1943年和1944年,陕甘宁边区两次召开劳动英雄、劳动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赵占魁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和特等劳动模范,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成为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并题词“钢铁英雄”。朱德称赞他是用革命者态度对待工作的“新式劳动者”。

1944年6月,由苏、美、英及国统区的记者20多人组成的中外记者团来到延安。为了使他们深入了解我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真实情况,周恩来亲自安排他们到工厂参观,并详细了解赵占魁的模范事迹和开展“赵占魁运动”的情形。“真是世上罕见!”外国记者对用土办法炼铁、用简陋的工具制造武器弹药感到非常惊讶,美国记者期坦茵紧握着赵占魁的手说:“你们是不可战胜的英雄人民,你们一定会胜利!”

1950年,赵占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西北总工会副主席、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他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着延安时期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为社会主义事业尽心竭力、默默奉献。

如今,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伟大的劳模精神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是我们奋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精神动力。

2019级国画学院硕士生刘娅娅,任课教师沈宝莲。

安林《上山》1947年

安林《春耕》1948年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