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一画一课 第二六一期 发时代之先声 存历史之正气——致敬延安鲁艺美术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07日 09:11  来源:莲开有声     点击数:

引言

1938年4月10日,一所以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命名的艺术学院在延安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艺术院校。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延安鲁艺美术系的师生遵循着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方向,致力于探索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新范式。从第一八一期开始,“一画一课”特别推出“延安鲁艺美术家”专辑,介绍前辈艺术家在延安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打动人心的不朽之作。让我们透过这一张张散发着历史温度的作品,重温红色美术的源头,感悟一代革命艺术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使命担当,彰显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和延安文艺的永恒魅力。

 

《街头画展》

苏晖

黑白木刻 1943年

尺寸不详

苏晖(1917—)河北藁城人,原名苏奇华。1937年底考入山西临汾抗日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分配在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1940年从抗日军政大学第六期毕业,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晋东南分院美术系及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为第五期学员。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开始木刻和雕塑创作。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街头画报》《延安风景》等。1946年起曾任东北文工二团美术股股长、前线剧团团长,东北画报社美术记者,并开始创作连环画、宣传画、年画及漫画,作品多发表在《东北画报》《东北文艺》等刊物上。1948年后曾参加哈尔滨烈士纪念馆《无名英雄》全身像的雕塑工作,并创作抗日英雄杨靖宇胸像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研究室创作员,1956年设计了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195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训练班(学制两年)。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招贴画《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光荣的岗位》《保卫祖国的边疆》,年画《消灭侵略者》,雕塑《保卫和平》《建设祖国的铁路网》《左权将军》《天天向上》(北京市少年宫群像)及《翱翔的天鹅》等三百多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主任、雕塑系顾问,全国城市雕塑规划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特邀理事、鲁艺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苏晖先生

创作于1943年的木刻《街头画展》,表现的是人们在街头驻足欣赏艺术家们的流动画展的场景。观赏这幅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男女老少的背影,从衣着打扮来看,他们都是普通百姓。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头挽羊肚子手巾、肩挑农具的劳动者形象、还有抱着小孩子的农村妇女形象,他们显然是被画展内容所深深吸引,个个目不转盯、津津有味地看着。而画家所刻画的街头看展的几个妇女形象含义深刻,因为画面中的女性不再是封建传统观念禁锢下的女性,而是已经开始走出家门,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了的新女性了,这就意味着在边区政府领导下女性的解放和进步。画面中还刻画了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孩子架着自己的妹妹、最小的孩子还被妈妈抱在怀中,还有一个站在妈妈身旁的孩子着急的踮起脚跟,努力的想要看的更清楚的样子十分生动。画面中这些驻足街头识文读画的人物穿戴整洁、祥和安宁,这一方面体现了百姓生活的稳定,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家对于流动画报这一传播方式的喜爱。

画家通过自下而上的仰视视角,层层推进,使画面构图饱满且集中,人物特征生动形象,绘画版式灵活,刀法和线条多变,人物和场景处理有简有繁,黑白对比突出主体人物,构图别具一格,很吸引观者的眼球。虽然观者既看不到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也看不到画展的内容。但只需从画家所构思的不同人物同时驻足于画展前的生动形象,以及画面近景处的空旷开阔,便可以体会和感悟当时街头画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抗战时期的苏晖

抗日战争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美术工作者云集延安,延安成为革命美术活动中心,木刻成了延安美术运动的中心环节。受印刷条件所限,鲁艺木刻作品不能完全依靠当时边区少数的报刊发表,木刻工作者只好经常亲手拓印原版,通过街头画报、流动画展等方式与群众见面。在1938年11月以前,延安未遭日本飞机轰炸的时候,每个城门口都设有鲁艺的大型街头画报,一般是两周一换。1939年8月,鲁艺从延安城北迁至桥儿沟后,又继续在桥儿沟街道设立了桥儿沟画报。同时,还利用农村集市、骡马大会或其他群众集中的场所举办流动画展。有时结合宣传任务,将创作的单幅木刻招贴画配上木刻作品在街道、村头或群众住所张贴、散发。当然,这些地方无疑也成为鲁艺师生木刻艺术创作的现实源泉,苏晖的《街头画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苏晖在《从做泥娃娃到搞雕塑》一文中回忆到:“1943年,冰融河开、柳绿花香的季节,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第二年,陕甘宁边区的军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搞大生产运动。鲁艺全院师生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鼓舞下,边参加生产,边开展文艺宣传活动。美术系的师生们,有的到生产展览指挥部为劳模画像,或是画劳动模范事迹连环画和各种挂图;有的刻木刻,搞街头美展;有的上山开荒、烧木炭及参加纺线活动。边区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苏晖《算账》 1945年

王琦先生曾在《美术活动在延安》一文中写到:“有人说延安城是标语和图画装成的,这是真话。一座不十分大的城里,无论大街小巷,墙壁上、门板上、土堆上,甚至一棵树上,都贴满了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坚持持久战》等一类的抗战标语,红的绿的,煞是引人注目。同样,在延安城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一处找不到抗战宣传画和木刻画的痕迹,而且在吸引观众的力量这一点上,往往后者比前者来得更大,一进城不到几十步,便可以看到一张街头壁报,而每一处有图画壁报的地方,总是挤满一大堆围着的老百姓,他们很得意地欣赏着,每一幅图画和木刻都不肯把它轻易放过。木刻壁报最受欢迎……内容都是采取实际的生活为主题。如《民众自卫军》《少年检查队》《修筑飞机场》等,很少空洞幻想的东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延安鲁艺的宗旨就在于为抗战培养文艺干部,通过文艺宣传来助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陕甘宁边区政府当时主要通过宣传画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载体主要有报刊、画报、墙报等。基本方式则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式,一种是非固定式。非固定式宣传是指画家分组携带作品前往各个地方进行巡回展出,使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在老百姓中间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山西五台山松岩口村白求恩纪念馆藏有一幅《白求恩在延安街头绘制革命壁画》的老照片,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延安政治宣传工作的热烈场面。

中国木刻版画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曾说过:“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延安时期,在闭塞的西北黄土高原,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木刻艺术却得到迅猛发展,艺术内容与形式深得民心,呈现出艺术艺术大众化、艺术为人民的新气象,其所带来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2019级环艺系硕士生常云凤,任课教师沈宝莲。

苏晖《打场》1947年

苏晖《摧毁敌人的碉堡》1947年

苏晖《织草帽》1948年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