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一画一课 第二六〇期 发时代之先声 存历史之正气——致敬延安鲁艺美术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8日 09:59  来源:莲开有声     点击数:

引言

1938年4月10日,一所以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命名的艺术学院在延安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艺术院校。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延安鲁艺美术系的师生遵循着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方向,致力于探索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新范式。从第一八一期开始,“一画一课”特别推出“延安鲁艺美术家”专辑,介绍前辈艺术家在延安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打动人心的不朽之作。让我们透过这一张张散发着历史温度的作品,重温红色美术的源头,感悟一代革命艺术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使命担当,彰显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和延安文艺的永恒魅力。

《冲到最前线去消灭敌人》

华山

黑白木刻 1939年

尺寸不详

华山(1920-1985),原名杨华宁,广西龙州人。著名木刻家、新闻记者和作家。1934年考入上海泉漳高中,期间积极追求进步,组织同学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积极组织救国会,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6年,被学校当局以“图谋不轨”为名开除。之后参加进步群众性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经张爱萍将军介绍,华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江苏游击训练班及上海游击队。第二年又转到西安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39年1月,毕业后到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任记者。1944年至1949年,任中央军委政治部、中央军委东进纵队新华社特派战地记者、《翼热辽日报》《东北日报》记者等。解放后,任新华社军事记者、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华山作为战地记者三赴朝鲜,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写下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文章。1957年华山调任中国作协任专业作家。1965年,华山由中国作家协会调到河南省文联创作组,1974年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1980年调任《人民日报》社记者。多才多艺的华山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木刻作品有《列宁头像》《仇》《爸爸我也要去打日本鬼子》等近百幅。出版有《远航集》《华山战地通讯选》《朝鲜战场日记》《华山文集》,其中中篇小说《鸡毛信》和报告文学《英雄十月》《清川江畔》分别选入小学、中学和大学语文教科书。

华山先生

创作于1939年的木刻作品《冲到最前线去消灭敌人》刻画了一幅在枪林弹雨中八路军战士英勇奋战的感人情景。这幅作品是为了纪念在云族镇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模范青年团”团长丁思林而创作的。作品中洒脱有力的线条,大胆粗狂的用刀,不仅使画面简练明快,而且使整个画面具有了一种律动感和视觉的冲击力。

画面远景处硝烟滚滚,战火四处弥漫。画家通过长短线条的娴熟运用和处理,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动态效果,喻示了战斗时的紧张气氛。中景处的英雄团长丁思林左手拿着手榴弹,右手紧握着手枪冒着敌人的炮火,毫无畏惧地冲锋在枪林弹雨之中。虽然画家并没有着力刻画他的五官,但我们分明可以从他坚毅的神态和勇敢的身姿中,感受到他誓死如归的气魄。战斗如此激烈,我们的英雄亦是如此的果断和勇敢。近景处是两个被击杀的敌军,他们挣扎着倒在战场上,身体扭曲,表情狰狞,姿势狼狈不堪,与身后奋勇突击的八路军英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凸显了英雄的伟岸形象。

整幅作品呈现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给人以平衡、凸出的视觉效果。在线条和黑白关系的处理上也是十分的巧妙,背景中线条的走向与战士前进的方向呈现反向,突出了战士不畏强敌,勇敢前行的英雄气魄。战士的目光所向以及前面的留白,将我们的视线聚焦在战士的目光朝向处,自然而然地使我们的心情也紧张了起来,仿佛自己也加入了这场激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山

“模范青年团”团长丁思林是位抗日英雄。他于1913年4月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丁家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5月参加红军。1934年后,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第93师第274团参谋长、第271团团长。1935年参加长征。

抗战爆发后,丁思林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1营营长。1938年9月,任386旅新1团团长。1939年2月,在曲周县香城固的伏击战中,全歼日军安田中队和40联队补充大队,打死日军250余名,俘虏8名,毁掉汽车9辆,缴获火炮3门,枪百余支,粉碎了敌人破坏冀南根据地的阴谋。因表现出色,新1团被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赞誉为“模范青年团”,后又被八路军前方总部授予“朱德青年团”的光荣称号。

1939年7月5日,日军109师团107联队3000多人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6日,丁思林率新1团在云族镇同敌人激战两天。8日,日军纠集兵力再次发动进攻,为掩护部队撤退,他主动阻击日军进攻。激战中,丁思林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为了表达对丁思林的哀思,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悼丁思林同志》一文,赞扬他“不仅是一个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的好的指挥员,而且从十年的斗争中,锻炼出了他的忠于民族,忠于劳动人民,忠于党的坚强的意志。同时他还富有青年的突击精神,勇于任事、不怕困难、奋勉前进的特质”,因此,他为上级同级所信赖,为下级所尊敬,他的牺牲,“是全师的重大损失”。同年8月3日,《新华日报》发表了追悼丁思林团长的文章,盛赞“此民族英雄之名当与日月同垂不朽。”

《新华日报》(华北版)

华山作为被称为抗战时期的“文艺轻骑兵”的“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成员之一,在敌后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手拿枪,英勇战斗,不畏牺牲,一手拿木刻刀,进行抗战宣传,像极了华山作品《冲到最前线去消灭敌人》中的丁思林,在抗日烽火中毫无畏惧的勇敢前行。

许多年后,华山曾忆起当年初到根据地时的情况——“我记得那时候在延安报名到敌后方来,年轻人多啊,就是跟着李大章同志来的。当时他是北方局的宣传部长。我们都不知道害怕,上战场也不害怕。为什么呢?老同志以身作则嘛。他不怕,他说‘跟我来’!就带上我们来了。叫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记得一到了太行山,最早住在屯留、潞城的边界上……朱总司令也在那里,彭副总司令、杨尚昆同志(北方局书记)都在那里。……正准备纪念“七·七”呢,敌人就扫荡,打长治了。总部就过了潞城、微子镇、上窑、下良,经黎城、武乡到这边大山里来。……那时我在《新华日报》社,用毛驴驮着铅字、机器过浊漳河。头一批毛驴刚过去,第二批毛驴就过不去了。山洪暴涨,水到小肚子就走不动了。有只毛驴被冲跑了。这个队伍一半过了河,一半在河这边。总司令也在这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一连下了十几天雨,敌人追我们也追不上来。他也过不了河啊。朱总与彭总天天在雨里边指挥渡河,拉绳子也过不去,手拉手也过不去。我们都很感动,也很放心……”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每一个人是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战士。他们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中,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直击人心的艺术作品,让我们通过作品感受英雄为了崇高信仰而奋斗的志向和气概。

2019级陶艺专业硕士生马妮,任课教师沈宝莲。

华山《日军蹂躏中国妇女》 1941年

华山《日军用狼狗咬死中国平民》1941年

华山《砸烂敌人的枷锁》1941年

华山《新鞋》1945年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