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一画一课 第二五〇期 发时代之先声 存历史之正气——致敬延安鲁艺美术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3日 18:44  来源:     点击数:

引言

1938年4月10日,一所以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命名的艺术学院在延安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艺术院校。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延安鲁艺美术系的师生遵循着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方向,致力于探索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新范式。他们集艺术家与革命者于一身,沿着毛泽东文艺座谈会指引的方向,在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历练中,以木刻为武器,用手中的刀和笔刻画了一幅幅充满艺术性、生活性和战斗性的红色经典,书写了民族奋斗的新篇章,开创了革命文艺的新时代,锻造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和鲁艺品格。

 

《石印工人

陈叔亮

黑白木版 1941年

尺寸不详

陈叔亮(1901-1991)浙江黄岩人,原名陈寿颐。我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并任副主席。自儿时喜爱绘画、书法,小学毕业时已能画梅兰竹菊并习得一手好字。中学毕业后,开始当小学教师。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考入上海美专,同时在上海的台州公学兼课。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后,回到家乡任中、小学教员。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抗日宣传工作,先后在学生中组织“爱国剧社”(1931年)、“怒吼化装宣传队”(1937年)到街头和乡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当时当地影响很大。1938年秋带领两名进步学生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先后担任木刻厂创作员、美术教员等职务。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时期的陈叔亮创作了大批木刻作品,共累计上千幅,如《石印工人》《延安保育院》等,将作品整理成册起名《西行漫记》,出版《新美术运动及其它》论文集。1946年任山东《海滨画报》社长。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并担任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同年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工作室主任,及华东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1951年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艺术教育司副司长。1958年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81年5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新中国成立后,主抓我国教育工作,在中国画、版画、书法领域颇有建树。一生论文等身,编著有研究中国剪纸艺术最早的专著《窗花》,出版有《叔亮书画》等。主要作品除版画《石印工人》外,还有中国画《长征路上》、《从地拉那到卡尔察路上》(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草书《周总理送蓬仙诗》(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并为家喻户晓的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题写片头。

陈叔亮先生

在《石印工人》这幅作品中,艺术家以普通的视角、简单的人物组合、真实的场景描写,向观众客观而又冷静地叙述了一个发生在抗战后方的场景。在一个印刷厂里,手里操持着各种印刷工具的四位印刷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虽然四位工人的造型、神态各不相同。但看得出来他们个个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这是一个反映抗战后方劳动人民以实际行动来支援抗战,为抗战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真实的场景,也无疑是画家所亲眼目睹的一个感人的场景。在观赏这幅作品的时候,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画家本人不仅是这一事件的观察者,同时更是参与者,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对于抗战的热情和积极。画面借鉴了西画的观察方式,采用了一个逆光场景的描绘,通过干净清晰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对比,表现了这个忙碌而有序的场景。画家通过前方和后方两组人物的安排,将画面自然地分为两个层次,前方的工人为画面的画眼,通过他们严峻的神情,认真朴素的侧脸,回到当初那个紧张而艰苦的年代,感染着每一位观者的心,使人难以忘却。

《石印工人》犹如一幅历史画卷,记载了印刷工人在敌后辛勤劳动的场景,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工作,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在抗日据地,出于抗战宣传需要建立了许多小型石印厂,主要印制宣传用的图画,报刊、书籍封面、插图以及宣传画等。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因石印术的便捷有效而大显身手,而这些印刷厂虽简陋却为抗战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比较著名的如晋西美术厂编印的《大众画报》和新四军军部印刷所编印的《抗敌画报》等刊物,发表过数百件石版图画和木刻版画的石印复制品,在鼓励人民抗日热情上产生过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得到广泛传播的木刻版画作品的大量印制,以及作品在报刊上的发表,往往都要借助石印手段,所以这时期的石版画多为刊印或木版作品的复制,其表现形式也都反映木刻作品的面貌。同时,抗日根据地的石印厂还印制各种票据,属实用性印制范围。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在日、汪的轰炸、包围、封锁、禁运和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物资极端匾乏条件下, 各个印刷厂克服了重重困难,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于1937年初的延安中央印刷厂。它是陕甘宁边区唯一的一个印刷厂, 担负着《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七种报纸、《解放周刊》《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等七种报刊,以及数百种马列经典著作、毛主席著作和党中央的各种文件、干部教育读物、中小学课本、科技卫生读物、文学艺术读物、领袖肖像、地图、日历、纸币、证券、商品包装纸、商标等十几大类、数以千万册的印刷出版任务。印刷工人以革命乐观主义和忘我的劳动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限,完成一个又一个技术改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印刷出版任务,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者印刷工人的一份力量,他们中有的人被授予“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

 

陈叔亮《铅印突击工》

木刻作品《石印工人》见证了艰苦光辉的抗战岁月。“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对敌斗争重要方面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印刷工作,历尽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油印、石印到铅印,从原始、落后的手工劳动,到机械化、半机械化等发展过程,神奇般地编印出版了大量抗战报刊和图书,在宣传、教育、团结人民;揭露、打击、消灭敌人;指导战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培养、造就新闻、出版、印刷工作的 干部和技术人员;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通过这幅作品的解读和学习,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全民族抗战的本质和意义。因为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抗敌斗争中,不仅有前方将士的搏击,更有后方百姓的坚守;不仅有战场上的英勇,更有大后方的坚韧;不仅有钢枪,更有刀笔。

2019级中国画学院硕士生任康琳,任课教师沈宝莲。

陈叔亮《新麦》1942年

陈叔亮《张志国班》1943年

陈叔亮《奶奶 要等几年 我才有选举权》1944年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