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妯娌纺线》 石鲁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8日 09:42  来源:莲开有声     点击数:

《妯娌纺线

石鲁

年画 1944年

尺寸 15.5cm×10.5cm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石鲁(1919--1982),当代杰出的中国画家,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人,因敬仰石涛、鲁迅二人而改名“石鲁”,曾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早年学画于成都东方美专,师八大、习石涛、摹俊卿,用功颇深,后逢抗战,心系国运,遂投身革命。入边区,观民风,勤作画,为革命而艺术,《妯娌纺线》《群英会》《说理》《打倒封建》等皆为此时创作;建国初期,专攻国画,《转战陕北》《东方欲晓》《东渡图》等更是开画坛一代新风之力作。同时,结赵望云等诸家共创“长安画派”,并为“长安画派”发展荣兴不懈努力。

石鲁先生

《妯娌纺线》以黑白木刻形式图写陕北农妇炕头纺线之景,生动再现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描绘真实,情感深挚。全画取景窑洞内室,木窗外启,被褥高叠,床头苇席之上,妯娌盘膝对坐,忙于纺线,以备必需。此图与刘蒙天《纺线线》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虽场景不及后者宏大,但均以朴素明快之笔致定格时人辛勤劳作之一瞬,生活气息浓郁,极具艺术感染力。画家在创作时,吸纳透视法,近大远小,制造空间进深。通观该画,大致可分前中后三景:前景为一方编席,经纬穿插描绘细致,条理有序,繁而不乱;中景为画题及画眼所在,妯娌二人,相向而盘坐,一人黑衣白裤,面向画外,神情专注,一人白衣黑裤,面向画内,姿态生动,两架纺线机则一前一后,错落有致,且彼此之间所构成之斜向走势,打破画面中段横向走势,免于呆板。最左侧之床被与最右侧之钓篮相呼应,颇有一番乡土气;后景系木构屋窗,共分两层,上层呈半圆形,上有剪纸贴花,下层为六扇棂窗,中间两扇大开,使得画面空间不拘于一室之中而有所扩展。全画构图精巧,用线疏密有致,黑白协调,虽无敷彩,但不乏生趣,人物造型简略而传神。作者在表现人脸时吸取民间传统木刻表现技法,而非民众眼中之“阴阳脸”,加之题材生活化,大众更易于接受。

《妯娌纺线》局部


《妯娌纺线》局部

该画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此时中日战争虽仍呈胶着之态,但日军已然转攻为守,且中国军队相继展开攻势,有效截击日军,抗战胜利可期。期间延安作为西北革命之圣地,抗战领导之中心,其一举一动自然万众瞩目,文艺亦然:整风运动,文艺座谈,制定纲领,指明方向。又因边区吃紧,材料难得,木刻继而崛起,诸家力辟蹊径,勇于创新,贴合民众之审美,以使艺术更趋“大众化”及“民族化”。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之思想蔚然成风,众多艺术家一腔热忱,满怀激情,深入基层,取材于民众,亦服务于民众,佳作层出不穷,文艺创作渐至繁荣。石鲁更是年少有为,于延安革命文艺熔炉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他与群众为伍,对世俗民情皆洞察入微,加之广纳众长,自成一体。其作品以生活劳作及社会时政居多,或揭露批判,或赞美颂扬,以艺术为利刃,献身民族革命,变“为艺术而艺术”为“为革命而艺术”。此幅《妯娌纺线》取材于延安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乃应抗战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需要,当时层层封锁,生活艰辛,纺线、开荒等举措便可使军民自给自足,以为最终胜利作出最大之贡献。

延安大生产运动


石鲁先生版画作品《群英会》 1946年

艺术可“聊以自娱”,直抒胸臆;亦可“成教化,助人伦”,以移风化俗。石鲁此类版画便属后者。他身处乱世,心怀家国,向往革命,不惧硝烟,迎难而上,纵使无统军作战之能,及开枪杀敌之力,却仍以一己之力助阵全国抗战,此种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而艺术之精神实为我辈之楷模。

虽今日国势一片大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亮照遍神州大地,但报效祖国之心永不过时。身为艺术工作者,当格局宏大,心怀国家,心念民族,深入传统同时,观当下,展未来,不拘成法,大胆创新,融真情、善思于作品,以艺术造福社会、服务人民!

2019级史论系硕士生申行舟,任课教师沈宝莲。

石鲁先生版画作品《说理》 1949年


石鲁先生版画作品《民主评议会》 1948年


石鲁先生版画作品《打倒封建》 1949年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 / 邮编:710065 / 电话:029-88237978